由于生产的需要,我们经常需要在同一条水平线或垂直线上安排一些图层。我们向上移动左眼的位置,如左图所示。所以两只眼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,现在让我们使用对齐函数。注意,如果图层是隐藏的,它就不能参与对齐。 0527选择需要对齐的两个眼层,对齐选择将出现在顶部公共栏中(在使用移动工具的前提下,其他工具中不会出现此选项)。如图右侧所示。前6个按钮的功能分别为:顶部对齐、垂直居中、底部对齐、左侧对齐、水平居中、右侧对齐。我们只需要按下前三个水平按钮中的任何一个来完成对齐。 那么这三个按钮有什么区别呢?实际上,它们是根据图层中像素的面积对齐的。由于这两层眼睛的像素区域是相同的,我们看不到区别。为了使效果更明显,我们将减少左眼和改变颜色。 0528确保图层选择正确,使用移动工具V打开顶部公共栏中的“显示变换控制”选项(下图左图中的红色箭头),眼睛周围会出现调整框。在四个绿色箭头处按下并拖动鼠标,以调整眼睛层像素内容的大小。调整时按住shift键保持长宽比不变,避免将圆调整为椭圆。调整过程中,相应的信息值将出现在顶部的公共栏中,如图右侧所示。观察W和h的百分比,即该层内容大小的长宽比。调整到55%左右,按回车键完成转换。请注意,如果“保持高宽比”选项是打开的(下图中红色箭头),它相当于按住shift键。 在实际使用中,类似的操作多是通过使用Free Transform命令来完成的,功能也比较完整。移动工具附加的变换选项不仅功能较少,而且容易造成误操作,实用价值不大,所以不推荐使用。 缩小一只眼睛后,我们可以改变另一只眼睛的颜色。在确保正确选择图层的前提下,我们可以使用色相/饱和度(ctrl U)将色相调整为一个随机值(下图显示了调整到+ 50的效果)。 0529此时,我们将通过使用前三个对齐选项来看到差异。如右图所示,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排列方式都是基于图像在每一层的y轴长度,图像是基于高度。因为Y轴是垂直的,所以这三个对齐方法的名称实际上应该以vertical开头,分别称为vertical top、vertical middle和vertical bottom。当然,我们还是要像俗话说的那样使用Photoshop。这是顶部对齐,垂直对齐和底部对齐。 象征性地说,顶层排列相当于几个气球漂浮到屋顶上,无论气球的大小,停留的高度就是屋顶的高度。竖中气相当于穿山楂串,每根山楂不论大小都从中间穿过。底部对齐相当于合影,无论谁高谁矮,都站在地上。 为什么不引入左对齐、水平中间对齐和右对齐的效果呢?你可以将书或显示器旋转90度,然后看到右边的图片。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:既然是结盟,谁会和谁结盟?换句话说,是小眼睛和大眼睛对齐,还是大眼睛和小眼睛对齐?这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,但涉及到搬家的问题。因为对齐实际上是一种自动移动图层的操作,是小眼睛移动来对齐大眼睛,还是大眼睛移动来对齐小眼睛? 当我们排队的时候,用一个“右看”!,每一行都是基于最右边的人。这里的图层对齐也需要一个基本层。基础层保持不变,其他层参照基础层移动。如何确定谁是引用层?这应该分为两种情况。 0530的一个是,当多个图层同时被选中时(不管这些图层是否链接),图层面板类似于下面的图1或图2。Align up(即top alignment)将位于顶部的图层作为基础层,Align down(即bottom alignment)将位于底部的图层作为基础层。如果它是垂直的,两个(或更多)层将同时移动到中心位置。如下面的图3所示。 第二,多个层被链接,但只有一个被选中。图层面板类似于下面的图4。然后对齐的基本层是基于所选的层(即“眼睛”层)。 确定参考层是非常重要的,否则对齐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。此外,尽管对齐可能涉及多个层次的移动,但它只是历史上的一个步骤。 我们看到有12个对齐的按钮。但是现在我们只能选前六个,最后六个不能用。为什么?这是因为后六种属于分销模式,必须有三层以上的环节才能有效。您可以自己尝试一下,我们将在以后的例子中学习使用它。 Photoshop提供了一个智能参考线(CS和早期版本没有),这是一个功能,根据图层的内容自动确定对齐,非常实用。现在让我们学习如何使用它。 0531首先,确保视图对齐和Ctrl Shift已启用,并且[对齐视图到参考线]有效,以便使用智能参考线对齐功能。为了更好的观察对齐效果,特别是当图像中有很多内容时,并准确的判断对齐的对象和方法,我们应该同时打开视图显示智能参考线。智能参考线的默认值是洋红,可以从“参考线,网格和切片”项目(ctrl K, ctrl 6)在Photoshop首选项中更改。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不打开智能参考线的显示,其对齐功能仍然有效。 0532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智能参考线的原理。其实就是要找出分层内容的边界和中心,形成每一层内容共有3条垂直和3条水平不可见的线。在左边的例子中,顶层是x1,底层是X3,左边是Y1,右边是Y3。层的中心由x2和Y2组成。这样,在移动的过程中,Photoshop会自动比较所有图层中的9条看不见的线,并将它们对齐。校准的性能与我们之前建立的普通参考线相同。当它靠近相应位置一定距离时,就会产生吸附效应。 从两层对齐的角度来看,X方向的对齐有9种可能,即第一层的x1、X2、X3分别与第二层的x1、X2、X3对齐。在Y方向上有相同数量的9种可能性,有81种对齐。下图显示了x和y同时对齐的三种情况。灰色的线是每一层不可见的参考线,黑色的线是产生对齐效果的参考线。 了解了智能参考线的原理后,它的使用就不再神秘了。在移动图层的过程中,如果9条线对齐,那么参考线对齐的部分就会自动出现,如图右图所示。 除了在移动图层时提供参考外,智能参考线在创建选区时也可以发挥作用。实际上,原则是将选民视为一个包含参与对齐的内容的层。下面的两个图是创建选择时出现的参考线。左下角的图显示了选择的Y2线与圆的Y2线以及它下面图层的Y1线对齐。右下图显示,选择的X2线与圆的X3线以及它下面一层的X1线对齐。 另外,在使用切削工具和切片工具时,也可以使用智能参考线。 |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小白教程 ( 粤ICP备20019910号 )
GMT+8, 2025-5-1 00:17 , Processed in 0.035138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 Template By 【未来科技】【 www.wekei.cn 】